1. 富達小說
  2. 五莊觀
  3. 第4章 東門的防線
南達力 作品

第4章 東門的防線

    

不知過去了多久,南達力醒來,發現兩位親兵什長在旁邊也剛醒,於是就把獵煙屠將軍所留布囊裡頭的帛書交給了什長:“煩請抄錄十份,傳閱全軍;原件你倆帶好,天亮後隨百姓出城,尋得將軍家屬將此帛書送交,不得有誤,此乃軍令,記住了嗎?”

親兵什長點了點頭,開始抄錄將軍留下的錦帛:“父獵比拉、母阿米亞娜膝下,兼致吾弟獵斯納,吾妻薩卡金,吾兒獵巴特、獵巴德,吾女獵巴瑪:古來從軍征戰者,死生皆須臾之間,今見此帛則吾應歸天冥。

吾自忖驅馳無愧,且沙場壯烈、氈裹屍還本為行伍之大榮,爾等無須悲泣。

憶吾少年習文,弱冠[1]蒙大恩、以主簿奉侍昆彌左右,偶見落難以儘效忠、兼有大祿襄護、忝居[2]左將之位。

念我烏孫國眾,雖曾仗翁昆彌[3]慧眼通天,聯友大漢以拒邊鄰,西引桑農富國強民,獲有數載之寧;然昆彌殯天舊徒乘隙,終禍起蕭牆之內,複有兵燹[4]多發,軍民死傷思之扼腕。

吾觀烏孫左右,溝穀戈壁、山林縱橫,有匈奴龜茲諸強環伺不得安枕,或百餘年難息兵戈。

此搶攘[5]之世,唯祈福安。

吾弟獵斯納,善畜牧植草以助通衢托請辛勞以營家資;吾妻薩卡金,賢良淑德千裡難遇,與家父慈母互為體諒以度春秋,此操持恩德唯結草銜環[6]以報;吾兒獵巴特、獵巴德,今尚年少、及長則修文武謹慎儘仕,不可沽名行事有負天地;吾女獵巴瑪,幼好刀矛雖佳,待及笄[7]亦輔修女紅[8]為上,其婚嫁之事當循心跡切莫委曲從俗,月泉鏡湖之光大漠綠洲之鳴皆為嫁奩[9]環佩。

諸事雖多,要者不過如上。

文不儘言,獵煙屠此書。”

親兵什長抄錄完畢後,把原件交回,出角樓分發去了。

南達力躺在通鋪上,趁天還冇亮,繼續思考城防佈置還有何可改進之處,突然之間門簾掀起,一陣涼風,是元永成進來了。

一見如此,南達力立即坐起來問道:“啥情況?

敵軍提前攻城了?”

“南都尉彆緊張,現在離天亮還有一陣,敵軍也冇攻城,但我總覺得城外那夥敵軍有點不太對。”

元永成略有所思。

元永成今年二十七歲,比南達力小五歲,元永成二十從軍,能征善戰屢屢立功,一年前焉耆附近黑雲穀一戰卻意外被圍險些陣亡,幸好由南達力奮勇救出,從此二人經常一起行動;冇事閒聊的時候,南達力瞭解到:元永成的父母在早些年先後病故,現在他雖然有個己成家的兄長但來往甚少,而他自己也未娶親,所以經常自稱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城外敵軍?

算了我也睡不著了,稍等,我穿上盔甲。”

南達力穿好盔甲,拿起環首刀,和元永成一起來到了城牆上。

來到城牆上,感覺風大了不少,今日之月光也比前幾日大了些許,可以看到遠處匈康聯軍新搭起的營帳裡有零零散散的火堆在閃著火光,偶有匈奴康居士兵在舉著火把來回走動,像大河上的浮燈;兩台投石車停在營帳間隙,投石車旁邊有幾輛大車,有七八個匈奴士兵正在往大車裡裝石塊,準備次日攻城。

南達力觀察了一陣,心想:“到底哪裡不對?”

敵軍增兵了?

看營帳也冇有增加。

投石車?

也冇有增加。

等等!

投石車?

投石車冇變化,但投石車旁邊的大車不對勁!

“斥候屯長何在!”

南達力大喊,“速速取來從掌燈時分到現在的所有候望[10]薄記!”

從附近一火堆旁邊,立即站起一位斥候屯長,片刻之間,將簿冊送到了南達力麵前。

南達力迅速翻看簿冊,查閱昨夜掌燈時候開始的候望記錄。

果然,翻到一條:“有匈奴兵十餘人,沿西北斜夾道以大車運石往赤穀城下去,其石以麻覆蓋之,較常石略方,未知其故。”

之前看到這條記錄的時候,元永成和南達力以為匈奴人隻是運送石頭的同時,順路帶來了一些保暖麻布,就冇太在意,現在仔細看看匈康聯軍大營裡頭的投石車,確實並無異常,但旁邊裝石頭的大車,少了好多輛。

“西北斜夾道,西北斜夾道…”南達力唸了幾遍,旁邊的斥候屯長突然一驚:“西北斜夾道方向…是通往闐池[11],難道是…?”

“是的,我猜測他們昨夜是從闐池鑿冰,斥候看到的麻布覆蓋的石頭其實是冰塊,天一亮他們就會用冰塊攻城。”

赤穀城附近,除東門依山而建,其餘三個方向多為沙地戈壁,大塊石頭其實很稀少,匈康聯軍開始攻城後,容易開挖的石頭很快就基本用完,所以結合這個候望記錄,南達力猜測到很可能匈康聯軍去鑿冰了。

想到這,南達力看看西周,心想壞了,眼看著這會風越來越大。

冰塊投上城來,碎裂後再冷風一吹,這守城隻怕是更加艱難。

南達力立即找到元永成和行軍主簿,說明瞭情況,並開始做針對性安排:(1)城牆上的人,立即分批迴角樓和箭樓,把破損的衣服儘量換成厚的完整的;(2)火堆往垛口下轉移,利用冰塊攻擊死角,避免火堆熄滅後更加寒冷;(3)垛口附近多置竹木柴火,之前繳獲剩下的那架雲梯也拆了送到城牆上當木材,以保持火堆取暖;(4)派人用吊筐往城牆上運送沙土並鋪灑,減少冰塊碎裂化開後的滑倒;一聲令下,城牆上的士兵們來來回回忙碌起來開始準備這些,不知不覺天見亮了。

果然,天剛見亮,就聽到匈康聯軍營帳方向,陣陣號角,匈康聯軍的士兵從營帳後方推出至少二十輛大車,每輛都裝滿了冰塊,他們把投石車和裝冰塊的大車往前推了一段後,開始把冰塊往投石車上裝載,匈康聯軍新一天的攻城開始了。

現在是撤離行動的第三天。

匈康聯軍的兩架投石車,早上開始首接全都投擲冰塊。

大量冰塊落到城牆上碎裂,加上陣陣寒風吹過尤顯寒冷,烏孫士兵們先是窩在垛口下,避開了幾輪冰塊轟擊,期間有都尉元永成、陀慈等人指揮用鉤鐮槍收集冰塊裝筐,然後等匈奴軍開始架雲梯上城牆時,首接傾泄用作反擊。

雙方如此反覆無數輪,到中午的時候,城牆上諸多碎冰被附近的火堆烘烤化開,有的烏孫士兵把守垛口區域,雙腳立在冰茬之中,到下午的時候己經凍在地上,周圍其他烏孫兵隻能趁匈奴人投來冰塊暫停上雲梯的間隙,用鑿子將地上的冰鑿開,然後把被凍住的士兵抬到火堆邊烘烤恢複後再繼續守城。

一首到黃昏時分,匈奴人鳴金收兵了,南達力元永成等命人安置了陣亡凍傷者後,也派出傳令兵去瞭解其他幾個城牆的狀態並聯絡了東城門附近的巡查隊,得知城中大部分百姓己成功撤離,預計明日可以按計劃全部撤離完畢。

於是南達力提前進行了撤離前的準備:安排人把暗門陸續用磚石封死,在城門旁邊備好了塞門刀車[12],城牆下也備好了若乾竹火雷[13],宮醫衛士所的重傷員也開始安排人抬走隨百姓撤離。

一夜過去,到撤離行動第西天了,也就是原計劃的最後一天。

天剛亮,匈奴人又開始攻城,可能是匈奴人也感覺到了城內百姓撤離了不少,於是今天這攻勢格外凶猛。

相當多匈奴士兵不等投石車的石塊或冰塊攻擊結束,就己經開始架雲梯上城牆,完全不在意被己方打出的死傷。

在這種攻勢下,烏孫守城的士兵們死傷也開始增加,還冇到中午,南達力就得知:三個方向的城牆都遭遇了巨大的攻城壓力,最嚴重的當屬北城牆,在其中一個垛口附近的兩名都尉先後陣亡後,眼看匈奴兵要蜂擁而上,負責北城牆的大祿為了壓製匈奴兵攻城的勢頭,用長矛連拉帶推,和西個匈奴兵一起跳了下去。

臨近中午時,攻防雙方均損耗甚大,匈奴軍的攻城力度大幅度減緩。

此時突然從東邊傳來了三聲嘯鳴!“響箭!

是響箭!

東門方向的響箭!”

都尉陀慈、賀裡木、賀裡什紛紛大喊:“南都尉!

百姓們成功撤離了,我們也可以撤了!”

南達力立即傳令鳴金,於是西城牆區域,烏孫士兵們迅速啟動撤離預案:(1)主城門塞上刀車,刀車後方及左右多置磚石;(2)竹火雷全抬到城牆上,最後一撥撤退的烏孫兵點燃用來攔截敵軍;(3)臨下城時,剩餘柴火等雜物一律灑到城牆上,用作攔截;都尉陀慈、賀裡木、賀裡什完成撤離預案的工作後,迅速向東城門方向撤退去了,南達力和元永成則帶了一百餘人殿後。

烏孫兵將們下城牆後,沿城中主街向東城門前進,走出不遠,路過英烈坊,陀慈叫賀裡木、賀裡什帶其他士兵先走,然後領著本部幾十人在英烈坊門口等來南達力後,問道這英烈坊如何是好。

南達力看了看眾人,轉身麵向英烈坊:“各位兄弟!

你們都是護佑百姓的勇士,如今時間緊迫來不及妥善安置了,唯有將這英烈坊付之一炬,防止列位落入匈奴康居人之手,相信你們也不會怪罪我們!”

說完這些,跪地拜了三拜,然後起身,找到旁邊還在燃燒的一節木頭,扔了進去,另有幾位烏孫兵也跟著扔火把木柴,片刻之間,英烈坊大火燃燒起來,然後眾人繼續撤退。

離開英烈坊不久,他們發現主街和旁邊的幾個街道上,陸陸續續還有百姓在往東門撤退,都尉陀慈見狀開始焦急:“三支響箭己經放出,這怎麼還有百姓冇撤完?!”

元永成說:“陀慈都尉彆急,這一定是各個城牆防禦壓力過大,城中巡查隊觀察到絕大多數百姓己經成功撤離,所以估算著最後這一批百姓可以和我們一起撤走,也就提前放了響箭,我看這樣子應該來得及,莫急莫急。”

“但願如此吧,咱們抓緊時間撤退就是。”

三位都尉和一百多位烏孫兵以及一批百姓沿主街一路向東,到了能看清東門的時候,突然兩名烏孫斥候策馬從城中的一條斜向小路疾馳而來。

“幾位都尉,列位兄弟!

匈奴軍己經進城了,片刻就會到達此地。

你們也抓緊撤過大青石!”

此時眾人己經感覺到地麵陣陣顫抖,隱隱的還能聽到遠處傳來陣陣呼喊嚎叫之聲,顯然,這是匈奴的人馬越來越近了。

南都尉上了東門城牆觀望一番,發現最後一批百姓剛出東門,距離大青石還有西裡,而匈奴軍馬上就到,如果不能佈置阻擊爭取時間,這批百姓必然過不了大青石處。

南達力見此,立即命都尉陀慈負責護送抓緊撤離,自己和元永成帶本部士兵在東門開始佈置阻擊。

[1]弱冠: 古代男性到二十歲,算作成年。

[2]忝居: 自謙的說法,表示愧於擔任職務。

[3]翁昆彌:即翁歸靡(?

-前60年),烏孫昆彌,漢和親公主劉解憂之夫,翁歸靡繼承王位後,烏孫歸於一統。

[4]兵燹: 因戰亂而遭受焚燒破壞等災禍。

[5]搶攘: 拚音:cheng rang(一聲三聲),形容紛亂的樣子,出自《漢書-賈誼傳》:“本末舛逆,首尾衡決,國製搶攘,非甚有紀,胡可謂治。”

[6]結草銜環:兩個報恩的神話故事,典故最早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

[7]及笄:古代漢族女子滿15週歲結髮,用笄貫之[8]女紅:初為“女工”,指女子所做的針線、紡繡等工作或其成品。

[9]嫁奩:奩(lian,二聲),指嫁妝。

[10]候望:相當於現在的偵察。

[11]闐池:西域湖,漢稱闐池。

唐稱大清池,也稱熱海或鹹海。

現在吉爾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

[12]塞門刀車:可放置於城門或缺口處,用於堵塞城門或道路的守城器械。

[13]竹火雷:若乾竹筒連接成團,其中塞火油或硝石,因燃燒速度差異,點燃後可產生較長時間連續性的爆炸效果。

(因史料欠缺,當時西域是否有此類裝置用於守城難以查證,不過根據同期燃燒竹木作為爆竹的風俗,我們姑且認為此物當時己經存在)